莆田大学网
标题:
风景独好是江边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6-12-25 14:40
标题:
风景独好是江边
12月23日,走进荔城区北高镇江边村,小桥流水,花果长廊……让人眼前一亮。与风景相映衬
的,是一身红色马甲的保洁阿姨忙碌的身影。清扫后的村道,干净整洁。
江边村位于北高镇北部,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人口3200多人。作为普普通通的一个沿海
小乡村,村里保持常年、常态化干净整洁,还获得省级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称号,有何招数?江
边村党支部书记周坤明说了一番朴实的话:“村里保洁如同收拾自家房屋,家里的人不乱扔垃圾
,收拾房子的人每天多扫几遍,房子不就干净了么?”
把村庄卫生整治比喻成自家房子清扫,的确也恰当。多扫几遍,保洁队发挥关键作用。江边
村2013年起建立一支10人的保洁队伍,把村里分成三个区域,包片清扫,用时髦的话讲,就是“
网格化管理”。村主干道每天上下午固定打扫两次,并形成了常态化的保洁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保洁队伍成员主要是村里的低保户、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把美丽乡
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不失为双赢。
如何做到少扔垃圾,不乱扔垃圾?从硬化先入手。沿海农村,时常“晴天出门一脸灰,雨天
进门全身泥,遇风垃圾满天飞”。江边村自2012年以来,全村完成4条总里程5.8公里的水泥村道
建设,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
村道硬化后,路面干净了,村庄内部交通也进一步改善。村里还提前布设了污水管网、通讯
管网等,一次到位。此外,村里给每户家庭配个垃圾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与村民签定 “门
前三包”承诺书,村民将垃圾倒进家门口前的垃圾桶。并建起3座公厕、3个垃圾池,实现了人畜
分离、禽畜圈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
农村卫生整治容易变成运动式,有搞就清洁。江边村改变旧模式,探索出向长效机制要“美
丽”的路子。村里从2013年起,每户每月收取保洁费10元,每年120元。收取的保洁费,用于垃
圾清运、保洁工具的购置以及保洁员的工资补贴等。
“每户每年收120元钱,村民愿意吗?”记者心有疑问。村民黄金炉给了记者肯定的答案。
黄金炉家在江边村最西角,长久以来,村道崎岖不平,沟渠狭窄弯曲,加上村民卫生意识淡
薄,乱扔垃圾,随地放养禽畜。家门前的水塘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道路
硬化了,臭水塘改造成了景观湖。环境好了,走亲戚的人都多了起来。
“10元钱能干什么?连一包好香烟都买不到。但是可以让村里更干净,让村民的生活大变样
,你说谁会不支持?”黄金炉说道。
看到村里环境大变样,现在人人都很支持,自觉缴费。今年70岁的村民黄碧华说,一个村子
就像一个人穿衣服,衣服可以不华丽,但首先要干净。现在,村里的“衣服”干净了,最舒心的
还是村民们。
要让村容村貌持久干净整洁,村民是主体。通过每户缴交少量保洁费,卫生整治有了资金保
证,做到了可持续。更重要的是,让村民意识到,保护身边的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是主人
翁。而居住环境整洁了,人人受惠,反过来也激励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了良性循环,
村里卫生保洁实现了由整治到坚持再到养成的常态化制度化转变。
江边村还投资80万元,从浙江、漳州等地引进了桂花、绿柳、三角梅、香樟、盆架子等景观
苗木1190株,种植于村道两旁及全村各个公共场所,造林面积50多亩,扮靓村容村貌。特别是沿
河造景,吸引了附近村庄村民也来这里散步。该村每年还不定时发动江边小学、村里的党员、群
众开展义务清理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环境意识和自觉行为。
江边村地处低洼,全村约有80%土地是海滩沉积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最近的几次台风
大水,村里都没有受灾受淹。究其原因,一是村里对横穿江边村的后江溪等进行整治,清淤清洁
,拓宽河道,提高了泄洪能力;二是在村里全面整治乱占、乱堵排洪沟行为。近年来,在一些农
村地区,排洪沟、排洪渠被堵住、被违规占用,不仅影响了排洪、村容村貌美观,也成为邻里矛
盾纠纷的导火线。江边村由小见大,统一整治,畅通的不仅是一条条沟渠,更营造了心和气顺的
村风。
依河治水,依河建景。村里在后江沟建设二十四孝石雕,展示家训家规文化,营造了尊老爱
幼、邻里和睦、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下一步,村里还计划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生态观光园和绿
色蔬菜基地等,让产业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动力。
河清水畅,村道整洁,旁边竖立着二十四孝石雕,村民们常在这里散步休闲。
欢迎光临 莆田大学网 (http://www.ptus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